新葡集团3522「网站首页」欢迎您

他是微生物王国的“高级驯化师”——记澳门新葡3522网站所长王治业(原文载于《甘肃科技报》)

作者:办公室工作动态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375发布时间:2019/08/29

○专家简介


王治业,男,汉族,甘肃高台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三级研究员。现为澳门新葡3522网站所长,甘肃省微生物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院联盟应用微生物分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食品工业学会理事,甘肃省食品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微生物学博士后导师,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固定化及固定化细胞制备及应用,微生物资源整理、整合及保藏技术研究,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及农牧废弃物资源处理利用等。


image.png


“我所建有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甘肃中心,这里每个菌株都有‘身份证’,供国内外科研及生产人员共享利用,是西北最大的菌种资源库,保藏了两万多株工业用微生物。”省科学院生物所所长、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治业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


“企业认可,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满足”


1976年出生的王治业已在工业微生物研究和技术转化领域深耕了22年。从兰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毕业参加工作。1997年进省科学院新葡集团3522时,正值所里开展“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研究”,王治业很快成为了技术骨干。
多年来,王治业刻苦勤奋,以身作则,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技术转化。近年来,又在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农牧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中国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优秀项目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 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用这种技术可以成倍提高发酵强度和发酵得率!”最早仅在国内酒精厂用,并在兰州、昆明两地形成了300吨/年的产能。山西是醋行业的“老大”,年轻的王治业在此攻关6年,将此技术扩大到醋、酱油的酿造和某些原料药的生产应用中,目前甘肃、山西等主要醋厂仍在采用该技术。他主持开发的一种新型菌剂不仅替代了国外菌种,还有效降解苯胺类有毒废水。用微生物处理尾菜、用寄生菌“绞杀”镰刀菌……王治业团队近两年逐渐拓展着微生物菌剂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企业认可,给我的人生带来莫大的满足!现在到一些合作企业去,还时常会被叫一声‘王工’,这种感觉非常亲切。”王治业说,许多课题是企业找来,倒逼团队完成的。他现在对新成员的要求也是先进企业待一两年,学会凝练问题,真正解决问题。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团队骨干成员,王治业20多年来带领团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也因此被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009年获得第七届甘肃青年科技奖,2011年获得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称号。


“勇于探索,我们在科研路上永不停歇”


1999年,王治业经过多年的固定化技术研究示范后,省科学院生物所决定让他开始在山西老陈醋生产中推广转化固定化酵母发酵技术。
在王治业的带领下,他和其他研究人员一道,改进山西老陈醋全固态发酵工艺,走“前液后固”发酵道路。在此期间,他们充分利用生物所细胞固定化发酵技术的优势,在不改变山西老陈醋风味的基础上,将原来每斤粮食(混合)产食醋2斤提高到3-4斤。
“我们的这项技术对山西老陈醋的发酵率明显提高,现在已经扩大到整个山西食醋产业生产中,每年为国家节约大量粮食。”王治业说。作为一名青年学科带头人,王治业非常重视成果的转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申请成果专利保护的同时,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为了让好的专利成果为企业所用,王治业和团队成员经常深入企业,在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工艺改进工作。有一次,他们在外省一家企业住了3个月。期间,王治业和团队成员不但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还手把手的教会一线科研人员使用新技术、新产品。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技术受让企业的认可。多年来,王治业所在的科研团队申请发明专利12项,获得授权6项。其中,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固定化酵母生产食醋、酱油、白酒技术、固定化细胞生产柠檬酸、右旋糖酐原料药生产技术、系列微生物菌剂生产及应用技术等已形成整套工艺。
2003年,王治业主持完成了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在云南省的技术转化。为将此项技术在云南更好地转化和成功应用,王治业和团队成员一直坚守一线,进行调试设备、技术指导。最终,使得此项科研成果在云南省成功转化并得到产业化发展。最多时,云南有30多家糖蜜酒精生产企业使用此项技术生产,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治业与甘肃省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的成员共同打拼、奋进拼搏。多年来,王治业和团队成员积极申请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主持完成科研课题16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建设、科技部科技支撑、甘肃省科技重大项目,在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尾菜还田,我们的菌剂得到广泛应用”


大暑时节,家住武山县洛门镇郭家庄村的村民李小东蹲在地头望着自家新种的蒜苗笑呵呵地说:“我家这4亩地不久前收获的莴笋已经销光,留在田间的尾菜我也没浪费,‘变废为宝’做成了有机肥滋养着这些蒜苗。
尾菜是让人头疼的垃圾。经过培训,李小东很快就学会了这个技术,他在田地里挖了7个沤肥简易坑,用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处理成堆的尾菜。在当地,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得到了农户们的肯定和推广,在蔬菜收获的时节很少再见到尾菜乱丢乱倒的现象。在李小东看来,尾菜还田的关键是用了高原夏菜尾菜堆肥微生物菌剂。
这仅仅是王治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冰山一角。记者了解到,王治业主持研制的高原夏菜尾菜堆肥微生物菌剂、畜禽粪便堆肥微生物菌剂分别在白银、靖远、榆中、武山、永登等市县的农技单位广泛应用,为近3000亩的高原夏菜尾菜处理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目前,这是在国内同类产品中菌数含量较高,针对性较强的尾菜处理专用微生物菌剂产品。在各种蔬菜尾菜堆肥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降解性。
“我们所研发的畜禽粪便堆肥菌剂目前已在3家规模化堆肥生产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形成3个微生物有机物生产产品基地,生产能力达到11万吨。通过我们在张掖、武威、酒泉等地示范推广,应用面积达2万亩。我们与甘肃(武威)绿能瑞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肥料化微生物菌剂产品研发基地” ,每年可生产有机肥1万吨,替代化肥示范面积超过5000亩。”王治业介绍。
近年来,省科学院新葡集团3522联合甘肃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80立方可自动操作的大型封闭式生物质发酵设备1套,该封闭罐式及回转发酵腐熟设备及其发酵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以将传统堆肥发酵温度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至70-80℃,使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粪大肠菌群、蛔虫卵、草种子等死亡或失活,并快速生物除臭,使发酵料达到零排放、无害化要求。
“这套设备的研发成功,不仅缩短了有机肥发酵时间,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速率。最终,在有益菌的腐熟作用下使废弃物资源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垫料、营养基质、肥料等产品。”王治业说。



本报全媒体记者  武文宣   见习记者  栗金枝 报道